陽煤集團自主研發的機器人項目已試運行一年余成效顯著
2015年底以來,這個聰明又敬業的“孩子”不管寒暑、不分晝夜,都在降壓站里忙碌著,每天按照巡檢軌跡自主巡檢3次到5次,每次要在2個多小時內完成高壓設備及周邊進出線鐵塔設備483個測量點的數據監測、回傳,每次巡檢結束后自動返回充電,以滿足巡檢連續性的要求。
8月26日,在陽煤集團一礦機電工區北頭咀降壓站,記者看到了這個可愛的智能巡檢機器人。“他”正邊走邊測,無暇顧及我們這群滿懷新奇的訪客。
“小人兒”卻有大作用
在煤礦變電站的日常運行過程中,站內電力設備和線路的安全隱患通過溫度變化、儀表讀數和聲音異響等信息反饋出來。
目前常用的方法是:巡視人員在變電站內采用手持紅外熱像儀、目測和耳聽的方法,判斷設備和線路是否有安全隱患。由于距離、天氣以及測量人員經驗、技能、情緒等影響,有可能存在檢測不及時、漏檢、誤判等現象,而且人工無法對所得的大量數據進行科學智能分析,不能及時發現隱患而導致事故。
智能機器人設有高清相機、紅外熱像儀、聲音傳感器、溫濕度傳感器等,進行定時定點全覆蓋智能檢測,可實現設備柔性感知、實時采集、智能分析、綜合診斷、異常告警。
“以前我們是人工巡檢,會遇到各種問題;現在一點鼠標就可以看到設備的運行情況。那些我們巡檢員看不到的遠處、高處的設備,智能機器人也能完成檢測,降低了安全風險,保證了巡檢員的人身安全。”北頭咀降壓站值班長王莉珍坐在電腦前,觀測著數據變化。
機器人代替人工,設備實現智能化管理,實現了減人提效,降低了人工成本和巡檢設備采購成本——每個機器人可完成2人至4人的工作量,一年可節約用工成本20萬元至40萬元;投入上,較傳統攝像頭方式可節約近百萬元。
據了解,機器人代替人工,還提升了操作和檢修的穩定監測、快速反應能力,提高了巡檢質量,可實時完成隱患預測,有效控制設備受損和事故發生。
“前不久,機器人檢測到14米高的架空線路溫度過高而報警,人工排查發現是金具異常導致。這個準確及時的報告讓我們避免了一起大面積停電事故。”一礦機電工區副主任趙華偉回憶。
從“吃螃蟹”到“摘桃子”
“智能機器人項目由陽煤集團自主研發,到現在已經試運行一年多了,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在煤炭行業,陽煤集團可以說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我們將繼續深入探索智能機器人系統與變電所監測系統數據融合聯動,實現設備缺陷智能感知、缺陷遠程智能確認、檢修任務智能聯動。”陽煤集團副總工程師路永生介紹。
這是陽煤集團創新驅動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瞄準國內外自動化、智能化的新技術和新裝備,陽煤集團建成了以新元公司為技術引領的一大批現代化、數字化、智能化礦井,實現了從地面選煤廠、皮帶機運輸系統到綜采工作面整個生產系統的一鍵啟動。
陽煤集團常務副總經理崔建軍認為:“綜采自動化、智能化成套技術的成功研制推廣應用,推動了煤礦生產工藝的革命,保障了安全生產,經濟效益明顯提升。”
說到各類數據,崔建軍如數家珍。
——減人效果明顯。全集團自動化采煤隊平均減員33人,人數減至100人以下,每個班的操作人員平均減少7人至9人。煤礦在崗人數由2013年的78588人減少到目前的55877人,減少22711人。
——效率水平大幅提高。同口徑較普通綜采面效率平均提高了一半左右,人員效率由2013年874噸/人提高到了目前的1285噸/人,增幅47%。
——成本大幅下降。生產綜合成本由2013年的412元/噸降低至目前的239元/噸,降幅達42%。
——安全保障水平全面提升,有效杜絕了人身和設備事故。
在以“智”取勝的轉型之路上,陽煤集團嘗到了“桃子”的甘甜。
要做產業革命排頭兵
8月17日,山西省國資委印發《深化國企國資改革21項重點工作》。這標志著山西省國企國資改革已經從布局頂層設計“立柱架梁”,正式邁入對照“施工圖”的全面施工階段。在21項重點工作中,探索省屬企業特別是煤炭企業在危險工種和崗位使用智能機器人技術,大力推廣機械化、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先進工藝設備,是其中重要一項。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作為國有特大型企業,陽煤集團承載著煤炭產業創新升級的歷史使命。
陽煤集團總工程師令狐建設表示:“以此為契機,我們要在煤礦井上和井下引進新技術、新工藝和新裝備,推廣自動化、智能化、精準化的開采新技術,大力開展煤礦危險場所和特殊崗位智能機器人的研究和應用,促進機械化換人、自動化減人目標的實現。”
8月8日,本著優勢互補、強強聯合、互利共贏的原則,陽煤集團、神華集團和多家科研院所聯合組建了“煤炭安全智能精準開采”協同創新組織。該組織將針對煤炭精準開采關鍵科學問題,圍繞7個主要研究方向聯合開展具有開創性、探索性和前瞻性的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以煤炭智能精準開采引領世界煤炭科技未來發展。
- 上一篇:煤炭生產重心明顯向西北地區集中 2018/1/6
- 下一篇:公司召開黨建群團工作座談會 2016/4/14